自從以舊換新政策結束之后,家電回收拆解企業一直處于"吃不飽"的狀態。雖然《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》已經出臺,但對拆解企業的補貼有限,并且由于審核門檻過高,許多拆解企業根本不夠資格。上個月有消息稱,又有21家獲得補貼資格,這的確值得慶賀,但筆者了解到,之前入圍的企業遲遲拿不到補貼,讓這21家企業不知道入圍到底是福還是禍,反觀這個行業,究竟發生了什么呢?
●現狀一:政策不給力 回收企業遲遲拿不到補貼
根據《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》(下文簡稱《辦法》)規定,國家向彩電、冰箱、空調、洗衣機、電腦5類家電的生產商和進口商征收電子產品處理費用,具備資質的拆解企業拆解處理這5類家電可獲得每臺35-85元的補貼。然而《辦法》下發8個多月,補貼的影子還沒見著。
高額的拆解成本、無序的市場競爭,讓正規拆解鏈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據媒體報道,上海的一些拆解企業表示,目前企業仍然以自有資金運營,他們曾經向相關政府部門咨詢多次,得到的結果只有"等待"二字。根據相關部門的說法,估計還要等四五個月。這的確給本來"吃不飽"的企業雪上加霜。
據了解,過去有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時,廢舊家電源源不斷涌入拆解企業,帶來了短暫繁榮。以舊換新結束后,各回收站為了爭搶生意,將回收價抬高不少,而拆解企業的進價也水漲船高。一位拆解企業的人士給筆者算了一筆賬,原先一臺舊CRT電視,回收價約在60元左右,現在已經漲到了80元-90元。而國家給拆解企業的補貼是每臺彩電85元。有了補貼,勉強可以保持收支平衡,如果沒有補貼,可以說是拆一臺虧一臺。
相關部門表示,這筆補貼的資金仍在征收中,要等征收完成,上繳到中央后,再由相關部門統一發放,看來,要想吃到"螃蟹"還需要等待。那些剛入圍的21家企業,暫時還不能拍手叫好,補貼何時能到手才是關鍵。
●現狀二:回收企業要價低 舊家電多流向二手市場
據了解,部分正規家電回收企業常常面臨"無米下鍋"的情況,有的甚至干脆停工,即使補貼不到位,可為何連拆解的產業都沒有呢?哪些超齡的家電都哪兒去了呢?
調查顯示,由于正規拆解企業回收價格較便宜,許多舊家電都流向街邊回收攤、個體回收鋪以及一些二手電器市場。筆者曾經在一個體回收鋪里看到,一個師傅正在一點點的拆空調,本以為他會把空調修好,詢問得知,他這是把內部零件全部拆卸下來,他表示,這些零部件多半都是好的,像空調、冰箱出問題都在制冷劑方面,零件還可以繼續使用,他們收集起來是準備賣給一些舊電器維修店。
看來,這些舊家電的零部件都流落到了二手家電身上,本身舊家電使用時間久了,許多地方都老化了,再用在二手家電身上,安全問題如何保證呢?
那些看起來六成新以上家電,回收攤點的師傅表示,他們不去拆配件,整個賣給二手市場利潤會高一些。當筆者詢問,為何不賣給正規的回收處理機構時,該師傅表示,他們給的錢,比當初自己收來的價格都低,并且,二手市場也會定期來他們這里運走這些六成新以上的家電,也非常方便。
此外,這位師傅還表示,那些二手市場不要的,拆零件賣又不劃算的,他們會稍微改裝一下,賣給偏遠的農村地區,那邊的人對家電要求不高,便宜能用就成。看到這些處理的過程,筆者不由得對將來購買到這些產品的消費者擔心。二手配件大多老化,翻新家電還能用多久?這些再次流向市場的舊家電有哪些危害?
廢舊家電重新使用,這其中的安全隱患可想而知。筆者也咨詢過一些家電維修師傅稱,如果洗衣機壽命已到的話,容易磨損和攪壞衣物;電視使用時間過長,導致屏幕亮度不夠、圖像出現花紋,影響視力;冰箱用太久的話,其殺菌和保鮮功能已嚴重退化,可能導致細菌大量繁殖,食物串味甚至變質。
另外,這些舊家電能耗也比之前大許多,并且部分超齡家電還會通過輻射影響人體健康。家電在安全使用期,其輻射相對來說處于安全值,而超期服役家電,其輻射值往往隨著時間而增長,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。
●家電年報廢量將達1.6億 回收產業考驗嚴峻
看來,這些回收企業一方面政策不疼,補貼到不了位;另一方面,消費者不愛,因為正規企業回收價格較便宜,多半被小作坊回收,并再次流向市場。如此現狀,嚴重制約了回收企業的發展,回收處理體系的建設也很難得到完善。
據國家發改委數據,我國已開始進入家用電器報廢的高峰期,每年的理論報廢量超過5000萬臺,報廢量年均增長20%,預計到"十二五"末期,年報廢量將達到1.6億多臺。此外,2009年以前,廢舊家電約50%被賣到了廢品市場,40%送給了親戚朋友,10%還閑置在家,還有極少部分被丟棄。因此,建立完善的舊家電回收體系很有必要。
目前,我國尚沒有一套完善的廢舊家電回收和處理體系,國內正規的回收處理廠數量也極其有限,特別是在去年年初"以舊換新"政策叫停之后,廢舊家電回收幾乎處于停滯狀態。
分析人士稱,目前家電年報廢量這么高,并且好多又重新回到了市場,給消費者家中埋下了隱患,因此,建立完善的舊家電回收體系,不僅關系到每一位消費者的切身利益,更有利于生產商降低成本,實現資源循環利用。
加大政策執行力度 將產業發展拉回正道
隨著廢舊家電處理的逐步市場化,由利益驅使的回收拆解產業鏈正在走上歧路。由于小作坊、非法拆解企業要價高,吸引了不少回收的貨源,而這些電子垃圾,有的被粗劣的、污染嚴重的手段進行拆分;有的流入江浙、廣東等中小城市,進一步非法處理;有的甚至流向偏遠的山區,這讓正規的拆解企業根本吃不飽。
盡管資源再生行業號稱能"變廢為寶",盡管一些廢舊電器中也能提煉出貴金屬,但是其付出的人力、物力成本,有時遠遠超過最終獲得的價值。此外,在拆解過程中,還要關注環保、生態等各方因素,那些小作坊有的甚至不關注這些,把拆解后的垃圾隨意傾倒,這給環境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。
如果不對回收體系盡快規范,損害的不僅僅是一群人的健康,而是子孫后代的幸福。從目前來看,回收、拆解鏈條中呈現出"誰出的錢多,家電就賣給誰"的錯誤導向,導致不少廢舊家電流入不法拆解者手中。
●寫在文后
雖然可獲得補貼的回收企業也在增加,但補貼遲遲不到位也難帶動行業良性發展。一些廢舊家電也從各個方面危害著我們,筆者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出臺更強硬的政策、法規進行約束,用更強的執行力,銜接好回收、拆解的鏈條,將其拉回良性的發展軌道。